查看原文
其他

一生一世一款好药 | 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徐可莹 中科院之声
2024-11-02

6年过去了,听到王逸平这个名字宣利江还是忍不住红了眼眶他们同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既是战友,又是知己曾投入20多年时间研制出我国中药现代化之路上的里程碑式产品——丹参多酚酸盐及其粉针剂实现中药研发的升级换代遗憾的是2018年4月11日王逸平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年仅55岁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 


1992年25岁的宣利江还在上海药物所读博在导师徐亚明副研究员的建议下他开始研究植物的水溶性化学成分经典中药丹参是他的研究对象


▲1992年,导师徐亚明(中)指导宣利江(左)分析丹参成分的核磁共振谱。


此前学界普遍认为丹参的水溶性成分主要以“酸”的形式存在宣利江却颠覆了这种传统认知他在生药材丹参中发现了不止一种盐为了揭开更多丹参的奥秘宣利江找到已在上海药物所工作6年的王逸平请他做进一步的活性筛选


▲王逸平在进行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


王逸平从事心血管药物药理作用机制研究及药物研发从1988年毕业进入上海药物所的第一天起他就是奔着做药去的毫无疑问宣利江找对人了
20世纪后半叶丹参注射液质量检控都以“丹参素”或“原儿茶醛”为准在无数次药理活性实验后宣利江和王逸平却发现丹参中活性最强的是丹参乙酸镁于是他们大胆推测丹参乙酸镁才是丹参中最主要的药效成分并决心基于这种成分打造一款真正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丹参新药
博士毕业后宣利江留在上海药物所担任助理研究员与王逸平一起打响了他们的新药创制之战那一年宣利江28岁,王逸平32岁随后一年多两个年轻人带领各自的团队在实验室夜以继日、埋头苦干以极高的效率完成了新药研究的主体部分他们心中早已达成一种默契——做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前期实验做得越扎实,后期风险才越小
1996年8月宣利江前往日本九州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次年,王逸平也被派往九州大学做访问学者本就惺惺相惜的两个年轻人愈加亲厚那时宣利江才得知王逸平被确诊克罗恩病已有4年而且已接受了肠切除手术常常要忍受别人无法想象的病痛
1998年,宣利江回到上海药物所开始筹备起丹参多酚酸盐工业化大生产的工艺和质量研究中药原材料品质的不可控成了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的难点但研究团队并没有被这些问题难倒
他们夜以继日地攻关终于发明了一种新型制备工艺能充分富集有效成分并保留化合物盐特征一款以丹参乙酸镁为主要成分的新药终于初具雏形后来这款新药被正式命名为丹参多酚酸盐
2000年9月13日宣利江如愿接到临床申报受理通知书那天刚好是他的生日但谁也没料到过了整整两年宣利江与王逸平才拿到主管部门下发的临床批件
那是他们最焦灼的两年参加了至少5场专家审评会其实,审评部门的审慎也不难理解此前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较为粗糙而丹参多酚酸盐则“清晰得令人害怕”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含量的成分都是明确的一款真正“质量可控”的新中药


▲2007年,宣利江(左)与王逸平商议科研方案。


经过漫长的等待2006年丹参多酚酸盐及其粉针剂正式上市宣利江、王逸平与药企合作完成了IV期临床试验总计观察2153例病例,涉及50家医院这是我国中药注射剂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IV期临床试验丹参多酚酸盐的疗效及安全性被进一步证实不良反应发生率仅0.56%
新药上市那年多种中药注射剂被国家有关部门叫停其安全性受到质疑如此敏感时期丹参多酚酸盐及其粉针剂的推广销售却很顺利年增长率连续5年超过100%并最终顺利进入2009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巅峰时期每一天的用药患者将近10万人


▲2006年,丹参多酚酸盐团队获得中国科学院“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2年过去了如今宣利江的头发已然泛白回望过去,宣利江感到无比庆幸他在冥冥之中找到了那个人和他一起选择并蹚出了那条正确的路再翻看他与王逸平20多年前的旧照两个稚气未脱的青年靠在一起眼里是满满的光


▲1997年,在日本九州大学期间,王逸平(右)和宣利江(左)一起参加活动。


全文请见8月12日《中国科学报》将刊发的文章

一生一世一款好药

来源:中国科学报
责任编辑:宋同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科院之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